移动端

您现在的位置:兴旺宝>包装机械网>资讯列表>我国快递包装绿色治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附近3年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企业推荐

更多

我国快递包装绿色治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附近3年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2022年10月21日 09:18:20 人气: 216 来源: 化工仪器网
  2022年来,国家邮政局大力实施绿色发展“9917”工程。即推动快递包装减量化、标准化和循环化,到年底实现采购使用符合标准的包装材料比例达到90%,规范包装操作比例达到90%,可循环快递箱达到1000万个,回收复用瓦楞纸箱7亿个。
 
  近日,国家邮政局举行2022年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9917”工程进展情况:截至9月底,全行业采购使用符合标准的包装材料和规范包装操作两个比例均达到90%,累计投放可循环快递箱(盒)978万个,在邮政快递营业揽投网点布设回收装置12.2万个,回收复用瓦楞纸箱6.4亿个,快递包装绿色治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管爱光表示,与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快递包装绿色治理工作还存在覆盖全链条的法律标准体系尚未建立,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形成,信息化监管手段比较滞后等不足。下一步国家邮政局将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施策,落实减量化、标准化、循环化和“禁、限、减、循、降”基本思路,围绕“9917”工程不放松,层层传导压力,加强督促考核,强化责任落实,确保年底前圆满完成既定目标。
 
  此外,化工仪器网小编现将近3年部分绿色包装相关政策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欢迎补充!
 
  2021.09 《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
 
  新标准规范了31类食品、16类化妆品的包装要求,同时严格限定了包装层数,食品中的粮食及其加工品不应超过三层包装,其他食品和化妆品不应超过四层。此外,新标准中包装空隙率计算方法解决了将初始包装体积做大、增加其他商品等逃避监管的问题,还增加了外包装体积检测、判定规则和不同商品的必要空间系数,有利于引导绿色生产和消费,也有利于实现有效监管。
 
  2021.07 《“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规划》指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规划》明确了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推进行动。强化快递包装绿色治理,推动电商与生产商合作,实现重点品类的快件原装直发。鼓励包装生产、电商、快递等上下游企业建立产业联盟,支持建立快递包装产品合格供应商制度,推动生产企业自觉开展包装减量化。
 
  2021.02 《邮件快件包装管理办法》
 
  国内首部关于快递包装治理的专项部门规章,围绕邮件快件用什么包、怎么包、怎么管三个关键问题,明确了制度设计和条款内容。分为总则、包装选用、包装操作、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6章,共计47条。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了邮件快件包装管理的总体要求,二是明确了包装选用要求,三是细化了包装操作要求,四是细化了监督管理规定等。对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和邮政快递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2020.11 《关于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意见》
 
  《意见》明确主要目标:到2022年,快递包装领域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形成快递包装治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实施快递包装材料无害化强制性国家标准,全面建立统一规范、约束有力的快递绿色包装标准体系;电商和快递规范管理普遍推行,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达到85%,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规模达700万个,快递包装标准化、绿色化、循环化水平明显提升。到2025年,快递包装领域全面建立与绿色理念相适应的法律、标准和政策体系,形成贯穿快递包装生产、使用、回收、处置全链条的治理长效机制;电商快件基本实现不再二次包装,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规模达1000万个,包装减量和绿色循环的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快递包装基本实现绿色转型。
 
  2020.03 《关于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法规政策体系的意见》
 
  《意见》指出推行绿色生产和消费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中还指出,要加快建立健全快递、电子商务、外卖等领域绿色包装的法律、标准、政策体系,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使用,鼓励使用可降解、可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物流器具。
 
  原标题:我国快递包装绿色治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附近3年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qq:1097660699@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兴旺宝,转载请必须注明兴旺宝,https://www.xwboo.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