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端午佳节的临近,粽子这一传统美食再度成为市场焦点。作为承载深厚文化意义的节令食品,粽子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因其礼品属性而被赋予了情感与社交的价值。然而,与月饼类似,粽子的包装问题也日益凸显,过度包装不仅消耗大量资源,加重消费者负担,还加剧了环境污染。
鉴于此,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通过修订相关标准,对粽子等食品的过度包装行为进行了严格规范,旨在推动行业向更加可持续、环保的方向发展。根据《标准化法》,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于2021年8月修订发布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GB 23350—2021)国家标准,于2023年9月1日起实施。针对月饼和粽子过度包装问题,于2022年5月发布了GB 23350-2021国家标准的第1号修改单,已于2022年8月15日实施。
自2022年8月15日起实施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GB 23350—2021)及其第1号修改单,对粽子的包装提出了具体且严格的限制。这些规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包装层数:明确规定粽子的包装层数不应超过三层,即销售包装之外的包装总层数不得超过两层,直接接触粽子的内包装除外。
空隙率:要求粽子的包装空隙率不得超过一定比例,确保包装体积与粽子实际体积之间的合理比例,减少不必要的空间浪费。
包装成本与商品价值比:限定包装成本在商品销售价格中的占比,防止过度包装导致商品价格虚高。
材质选择:鼓励使用可循环利用、易回收的环保材料,减少塑料等难以降解材料的使用。
目前,市面上粽子的包装形式多样,从传统的竹篮、纸盒到现代的塑料盒、金属罐乃至创新的环保材料包装,种类繁多。常见的包装材料包括:
天然材料:竹子、木材等传统自然材料,既保留了粽子的“原汁原味”,也体现了生态环保的理念。
纸质包装:瓦楞纸箱、艺术纸盒等,因其良好的印刷性能和可回收性而广泛使用。
塑料包装:尽管面临环保压力,但透明塑料盒仍因展示效果好、成本低而常见,不过正逐渐被生物降解塑料替代。
在粽子的包装过程中,自动化、智能化的包装生产线成为主流,能够高效完成计量、真空、封口、贴标等流程,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保证了包装的一致性和美观度。
随着社会对环保意识的提升及国家政策的引导,粽子包装行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未来,粽子包装将在满足基本保护和美观需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材料的环保性、设计的创新性和包装的功能性,力求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和谐统一。这不仅是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践行,让每一个端午佳节都充满绿色与希望。